原标题:从“方形”到“曲面”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亦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随着三星堆上新,越来越多的珍贵文物陆续出土,让始建于1992年的三星堆博物馆渐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2020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和游客中心(新馆)概念设计方案面向全球开启征集,国内外的57家设计公司及设计团队参与角逐,最终,中建西南设计院刘艺团队原创设计作品——“堆列三星·古蜀之眼”脱颖而出。
对建筑设计师刘艺的作品,成都人可谓耳熟能详——从丹景山观景台、金融城灯光秀双塔,到去年落成并举办双年展的成都天府美术馆、成都当代艺术馆,以及刚刚建成开放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均由他主导设计,同时他也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刘艺的这些设计作品,成了成都人渐渐熟悉的新文化地标。今天,让我们来聆听刘艺解析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密码”,看看他是如何将设计理念与成都的历史文化记忆、城市性格,将传统与潮流进行有机交融的。
嘉宾
刘艺,建筑学硕士,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其设计作品先后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创作银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文化部首届中国设计大展优秀设计奖、2020年度亚洲设计大奖等重要奖项。
实录
口述
“古蜀之眼”向古蜀先民致敬
20世纪90年代,三星堆博物馆首次“亮相”,它的主设计师是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建西南院)的郑国英先生。这座博物馆于1992年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建成当年就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随后又斩获四川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全国首届城市纪念性建筑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设计”大奖等众多奖项。
此次由中建西南院再次承担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任务,我有幸担任主设计师,可以看成是与三星堆时隔三十年的“再度重逢”,既是机缘巧合,又是历史传承,真的意义特殊。
前年,三星堆博物馆面向全球发布新馆和游客中心项目建筑概念方案征集公告,共有来自国内外的57家设计机构、214位设计师报名参与。在众多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时尚、张扬、极富浪漫主义气息的元素,比如架空的体量、夸张的线条等。三星堆独特的文化地位对设计师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很难抑制住自我表现的冲动,大家都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和三星堆一样“一醒惊天下”。
而我认为,对距今3000多年璀璨的古蜀文明表达尊重,可能比表现自我更重要。好比一个珍贵的文物,需要一个精美的展柜来收纳,但这个展柜一定不能抢了文物本身的风头,否则就是“买椟还珠”了。
因此,在新馆设计中,我们采用了斜坡覆土的造型,好像一个从地上升起来的巨大土堆。这是一个低调而消隐的建筑。但作为文化地标,它又需要有表现性,所以在土堆正面,我们设计了“古蜀之眼”——两个巨大的玻璃窗口,像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眼睛,凝望着遗址方向。
三星堆文明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是当时先进的青铜文明的代表,从出土文物来看,其艺术表现力、技术先进性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我们今天打造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时,也希望用最先进的材料、科技和艺术创造力来建设,以此向古蜀先民致敬,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呼应。
建筑结构方面,我们采用了全钢大跨度结构,面积近两万平方米的展厅内部看不到一根柱子,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展厅使用的灵活性,也体现了当下先进的建筑结构理念与技术。同时我们使用了大量青铜板与异形加工石材,其中许多曲面石材还需要手工打造。之所以这样设计,我们是希望达到古与今的有机融合,既体现出科技的力量,也展现出手工劳作的痕迹。
老馆转变功能 新馆承担展览
新建展馆建筑面积544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是原来的3倍多,能够同时展出上千件珍贵藏品。馆内配备了当下最先进的恒温恒湿设备和完善的安保设施,对三星堆珍贵的出土文物予以有效保护。
与展厅相对应的是博物馆后场的高标准库房,按不同的文物种类,分别提供不同的存放分区,比如象牙区、青铜器区、黄金器区等。库房外,设计有专用的科研文保用房,同时配备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如元素分析、碳14检测等。可以说,新馆配备的安防、消防、空调、弱电智能化系统都很先进。我们的设计目标是将三星堆博物馆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希望它能真正匹配伟大的三星堆文化遗产和灿烂的古蜀文明。
新馆落成后将承担所有的展览功能,原有的一号馆和二号馆则会转变功能。目前作为主展厅的一号馆,计划变成儿童研学中心和科普中心,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互动体验和研学场所。作为青铜精品展厅的二号馆,将改造成数字展馆,通过数字化的影像技术,让游客通过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能够拥有一种穿越感,实景感受3000多年前古蜀国的祭祀和生产场景。
原有的文保中心将改造升级,游客可以在这里直接看到文物工作者对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原来的游客中心也将改造成文创中心,用于三星堆文创产品的孵化与销售。展馆之外的园区室外,我们将增加更多的游客服务设施,包括休息空间、餐厅、室外咖啡等,为游客提供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
“应天接地”的新旧传承
一个文化地标一定是处于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当中的,一定要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比如我带团队设计的天府艺术公园,当中就有三个地标性的建筑——天府美术馆、当代艺术馆和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三者毗邻湖面,因此在建筑姿态上要显得轻盈,具有漂浮感。而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则要反映出三星堆文化的灿烂与厚重,因此其整体设计要有一种消隐的意味,给人以一半浮出水面,一半隐于土下的神秘感。这种与环境的适应与融合,是文化地标的基础属性。
文化地标的特性还与设计师的理解相关。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设计是看不到太多独属于三星堆的象形符号的,比如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黄金面具等,但这些代表性符号又以抽象的方式,存在于建筑内外的每一个角落。在我看来,如果将这些符号简单粗放地复制出来,仅仅作为建筑装饰,这是对古蜀先民智慧的不尊重,同时也没有反映出今人的创造力。
第三,文化地标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三星堆博物馆展现的是古蜀神秘浪漫的文化,这种文化与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文明同根同源,但同时也具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独特元素。我们在中庭设计了一个螺旋向下的坡道,从二层到地下负一层,形成了巨大的空间螺旋,当你下沉到最底部,又有一道光从地底涌现,投影在博物馆的穹顶之上,映射出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这个螺旋设计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一方面三星堆博物馆老馆(青铜馆)也有一个螺旋向上的坡道,表达了一种对上天、对神灵的崇拜。新馆设计的螺旋往下延伸,寓意向下探秘古蜀之源。“应天接地”,通过空间螺旋的方式,天地之间,形成新旧建筑之间的对话与传承。
在成都 美术馆和图书馆是用来“泡”的
近年来我主持设计的好些项目成了成都的新兴文化地标,我要说的是,首先,这些项目本身就是非常好的项目,它们都有成为地标的潜力,我作为设计师,只是将它们赋形落地而已。
一个建筑要成为文化地标,绝不是说按设计师的想法随心所欲这么简单。设计师需要精准把握当中的诸多元素,包括功能、美学等,然后将它们进行有机调和,形成一种文化表达。我觉得其中两点很重要:一是设计师必须要对文化脉络和文化前沿有着深刻洞察,能够找准敏感点、需求点。第二,对文化理解要到位,让它与城市历史、城市气质相符合。
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一定要与城市文化特点相适应。比如其他城市的美术馆、图书馆,可能是一种很正式的殿堂感觉。而成都的天府美术馆、当代艺术馆和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我们却没有设计太多条条框框。在我们看来,无论是美术馆还是图书馆,都是用来“泡”的,是提供给市民的一个休闲放松空间,一个社交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具备很强文化属性的“城市客厅”。既然是客厅,就要让人有在家里的轻松感和舒适感。因此我们设计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和半室外空间,配置了公共艺术家具,让游客乐于到这些地方来喝茶、喝咖啡,看看美术展,看看书,感受文化氛围,享受社交乐趣。这与城市生活“安逸”的特质很契合。
城市文化地标承载的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表达城市的独特文化元素。设计天府美术馆时,我考虑了巨大的屋顶挑檐,这个想法来自传统的川西民居。挑檐下曾是老成都人的“乐园”,他们在下面避雨,在下面聊天喝茶,在下面打麻将。而天府美术馆的挑檐,也是容纳市民生活的活力空间。
在当代艺术馆的屋顶,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的绿色山坡,这其实与成都人喜好爬山的习惯相关。成都地处平原,每逢节假日,青城山、龙门山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个屋顶、草坡,其实就是为成都人提供一种“山”的感觉。
天府美术馆大量使用了竹子作为内装材料,竹子作为川西林盘的组成元素之一,也根植在成都文化记忆深处。这些独有的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后,能够让游客在不经意中引发情感与记忆的交织,进而产生文化的认同。
从“方形”进入多元
文化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对人的价值的重塑和再展现。文化地标的意义,首先在于对日常生活的脱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多数时间处于“方形”空间——我们居住的房子是方形,工作的场所是方形,连使用的手机都是方形。在这种直线条的方形空间待久了,难免会觉得单调。天府美术馆通过曲线与不规则的三维曲面包裹,让人获得新的体验与感知,进而激发人的创造力与激情。很多不会拍照的人到了美术馆,都变成了业余“摄影师”,很多不会摆Pose的人都变成了“拍照达人”。这种因为新奇感而产生的创造冲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城市活力的催化剂。
再比如,很多成都大爷大妈爱打麻将,但天府美术馆和当代艺术馆开馆后,我每次去却都能看到许多大爷大妈在里面逛得津津有味,从他们脸上你能感受到快乐。这其实就反映出今天大家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
从更宏观而言,城市的吸引力会因为成功的文化地标而得到放大与增强。在很多人眼中,体现一个城市品位的最好点位就是博物馆和美术馆。以前成都在这方面的硬件建设上存在短板。近几年随着一大批高水平场馆的建成,补齐了这块短板。有了硬件设施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音乐厅,接着就能引进世界一流的文物展览、艺术展览、音乐会、演唱会……这样,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软实力得到了提升,也会推动一大批文创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手 记
2022年4月25日 成都
北京故宫、长城,上海东方明珠、外滩,杭州西湖,武汉黄鹤楼,成都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杜甫草堂……提起一座城,人们的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与之相关的“符号化”印象——文化地标。作为一座城市中最能代表城市文化、反映其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城市符号、文化记忆,它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城市的一种形象代言。
“文化地标”,顾名思义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文化,二为地标。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同质化现象愈发凸显的今天,城市地标无疑是城市对外展现自己的窗口与平台,也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化”表达,而且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很多人将文化地标与历史遗迹画等号,这无疑是片面的。诚然,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源与肌理,是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城市的文化地标既可以是历史的、传统的,也可以是新兴的、时尚的。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潮流交相辉映,集中鲜明地体现出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这才是文化地标真正的时代意义。
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岁月的沉淀,为我们留下了金沙、杜甫草堂、青羊宫、武侯祠、都江堰等文化地标;同时,与时俱进的城市发展又为市民带来了天府机场、交子之环、城市音乐厅、成都天府美术馆、成都当代艺术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等充满浪漫与现代气息的新文化地标。众多的文化地标共同呈现出了一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成都。
在近年来大放异彩的成都新文化地标中,有不少都由刘艺主导完成。在建筑设计领域耕耘20余年的刘艺,对文化地标的设计打造有着深厚的积累与独到的见解。2020年3月,记者曾因成都自然博物馆的设计建造,与刘艺面对面地交流过。此番再次拜访,他正在做的工作是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现场施工设计。
所以我们就聚焦于这些新的文化地标,从当下正在积极推进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聊到刘艺另外几个新作品——成都天府美术馆、成都当代艺术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